未来个体废品回收者或许会消失
2018/8/28 12:41:42 点击:
未来个体废品回收者或许会消失
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现代化、产业化背景下,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规模不断缩小,经营面临困难:针对个体废品回收者会否就此消失的质疑,从个体回收者决策影响因素出发,从动力、引力、阻力和压力4个方面,剖析了个体废品回收者面临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的影响。
近几年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再生资源网络交易平台逐步兴起,供应链金融快速引入到再生资源企业的盈利模式当中,以线上线下结合为特点的互联网回收模式,以及以政策激励为推手的“两网融合”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再生资源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资源价格低迷、需求萎缩的背景下,一些龙头企业反而利用资本、人力、技术、管理等优势脱颖而出,甚至掀起了兼并与重组的浪潮。有学者提出,这些特征都代表着再生资源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转型。在此背景下,个体废品回收者似乎与再生资源产业整体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越发格格不入,在很多地区出现大批个体废品回收者转行退出,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的整体规模在逐步缩小。甚至有学者提出,中国的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从宏观上看,中国的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是一个规模上千万人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与演变必然与整个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从微观上看,个体废品回收者作为单一的经济主体,有其自身的利益驱动和面对的困难限制,其选择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通过对个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能够为预判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1 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界定和特点
1.1 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界定
对于个体废品回收者,只有大致的印象而没有严谨的定义。参考“个体户”、 “废品回收”、 “收破烂”等词汇的含义,个体废品回收者指以个人或户为单位,具备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能力,配备基本工具,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及销售的人员。其中,具备工商经营执照、有固定的经营场地、经过一定的培训的个体废品回收者,被称为“正规军”。而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个体废品回收者被称为“游击队”。
由于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的流动性、分散性等特征,对于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规模的精确统计十分困难。对于个体废品回收者规模的估算,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来自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或者行业主管部门;二是来自于供销社等传统的物资回收系统。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国家发改委等的不完全统计,2006—2016年,全国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人员数量由1000万人增长到1800万人,而2015年受到资源价格下跌、市场需求萎缩等影响,从业人员有所减少,目前约为1500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2015年,再生资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90家,从业人员约为18万人,平均每家企业120人。另据统计,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约13万家,如按照平均每家企业50人计算,企业从业人员约为650万人。据此粗略推算,我国个体废品回收人员规模约为850万人。
1.2 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特点
一般来说,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具有低门槛、高流动性、规模庞大、经营规模小、分散且管理困难等特征,一些相关研究也指出,整个群体教育程度不高、年龄偏大、来源具有区域性等。对于个体废品回收者来说,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2.1 具备一定的再生资源回收知识,但主要还是依靠个人能力和素质
不论是否经过培训,个体废品回收者对于有价值的再生资源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并且通过自我学习、经验积累,能够掌握再生资源的分类方法和不同类别再生资源的价格水平。但是,个体废品回收者从事回收业务,主要还是依靠体力、经营头脑、经验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再生资源回收知识较为浅显,易于掌握,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积累,并不构成独特的个人技能。
1.2.2 在相对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回收经营,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转移
个体废品回收者在选择经营空间时,通常会考虑运输距离、覆盖的社区数量、居民生活习惯、社会管理情况等因素,并且选择经常性地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开展回收业务。在物业、城管等部门加强管理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受限,或者竞争者加入等环境变化时,个体废品回收者能够快速地转移到其他区域。
1.2.3 经营模式简单,决策灵活
个体废品回收者一般以回收为主要经营业务,以一买一卖为经营模式,在简单分类、整理之后,将其出售给回收站或者再生资源企业,一般不开展破拆、提取等活动。个体废品回收者能够完成涉及到再生资源回收的全部业务,包括称重、鉴别、分类、捆扎、运输、买卖等,最大程度上节约经营成本,并具有高度自主性,可以灵活选择经营范围、经营品种、覆盖区域及买卖价格等。
2 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模型分析
2.1 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模型
个体废品回收者是否进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能否持续开展业务、会否退出或转作他行是个体废品回收者面临的基本选择,同时其在决策时会考虑一系列因素,如市场行情、回收渠道、居民和物业、社会管理情况等。将这些因素分为四类,分别对个体废品回收者构成动力、引力、阻力和压力,即得到简单的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模型为: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F(动力,引力,阻力,压力)
动力来自于收益,即从事再生资源回收活动能够赚取的利润。简单地说,只要收售再生资源有利可图,个体废品回收者就获得了愿意进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动力。
引力来自于比较收益,即选择从事再生资源回收而不选择其他工作能够获得的额外收益。比较收益决定了个体废品回收者会不会留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内,持续开展回收活动,而不转做其他工作,如家政、保安、建筑工人等。
阻力来自于环境约束,即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个体废品回收者在时间、地点、交通工具、场地、经营方式等方面遇到的限制。这些约束会增加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经营难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收益。
压力来自于竞争与替代,包括新的产业模式、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等。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压力之下逐步萎缩,直到其退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
2.2 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及影响因素分析
2.2.1 动力
近几年由于资源价格的波动,个体废品回收者的收益受到了巨大影响。图1对比了2008年和2016年的废铁、废塑料、废纸三大类再生资源的回收价格,这三类再生资源也是个体废品回收者主要收到的废品种类。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文中所用数据采集自Feijiu网和全国再生资源信息中心。废铁价格为2008年6月25日和2016年9月13日的江浙沪地区价格,废塑料为2008年6月25日和2016年9月13日广东地区价格,废纸为2008年1月和2016年 9月13日广州地区价格。从图1可见,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废铁跌幅大于70%,废塑料跌幅为 30%~50%,废纸则基本保持平稳。假设个体废品回收者每天回收的物品中,废纸质量占全部质量的50%,废塑料占40%,废铁占10%,2008年和2016年回收的总量不变,则个体废品回收者在2016年的收入则比2008年减少30%左右。收入的减少会直接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城市闲散人员等进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积极性下降,开展废品回收业务的动力不足。
2.2.2 引力
从事个体废品回收业务的人员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城市闲散人员等,他们通常可以选择的职业为家政、保安、建筑工人、服务员等,还有新兴的快递员、淘宝客服、月嫂等。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兴起,这些岗位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根据58同城发布的2015年中国蓝领就业大数据,2015年全国蓝领平均月收入突破4500元 。据家政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家政服务员工薪资平均为6000元左右,年薪超过7万元,已经达到蓝领工资水平 。而快递员收入由基本工资和提成构成,各地差异较大,从月薪2000元到上万元不等。但在网购日益发达的今天,快递员的岗位需求和薪资水平仍然处于增长趋势。这些新兴岗位的产生和兴起为待就业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大量分流了待就业人群。而原来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员,也趋向于利用原有积蓄,学习新技能,转而从事收入更高的职业。因此,再生资源回收对就业人员的引力进一步下降。
2.2.3 阻力
我国的城镇化率2011年已经超过了50%,2015年达到56.1% 。对于传统的走街串巷的个体废品回收者来说,城镇化趋势体现在更为具体的管理条款限制中。例如,规范化和公司化是2006年以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最为显著的变化,对于回收人员的“四统一”、 “六规范”等要求出台,很多个体废品回收者进入公司整编或挂靠管理。随着社区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个体废品回收者一般需在物业或居委会管理下进入小区回收废品,在社区门口堆放分拣的情况也受到管制和清理。三轮车、板车等是个体废品回收者的主要运输工具,在部分城市,无手续、不符合规定的三轮车禁止上路。一些城市还规定了废品回收必须采用指定车辆,并在指定时间内上路行驶。而且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很多废品集散地、回收站都在拆迁、转移,甚至彻底取缔。在这些阻力下,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经营成本在不断上升,经营空间在逐步缩小,经营链条也逐步残缺或被新的产业模式代替。这些现象可以说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产业化、现代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逐步萎缩的重要原因。
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现代化、产业化背景下,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规模不断缩小,经营面临困难:针对个体废品回收者会否就此消失的质疑,从个体回收者决策影响因素出发,从动力、引力、阻力和压力4个方面,剖析了个体废品回收者面临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的影响。
近几年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再生资源网络交易平台逐步兴起,供应链金融快速引入到再生资源企业的盈利模式当中,以线上线下结合为特点的互联网回收模式,以及以政策激励为推手的“两网融合”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再生资源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资源价格低迷、需求萎缩的背景下,一些龙头企业反而利用资本、人力、技术、管理等优势脱颖而出,甚至掀起了兼并与重组的浪潮。有学者提出,这些特征都代表着再生资源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转型。在此背景下,个体废品回收者似乎与再生资源产业整体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越发格格不入,在很多地区出现大批个体废品回收者转行退出,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的整体规模在逐步缩小。甚至有学者提出,中国的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从宏观上看,中国的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是一个规模上千万人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与演变必然与整个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从微观上看,个体废品回收者作为单一的经济主体,有其自身的利益驱动和面对的困难限制,其选择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通过对个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能够为预判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1 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界定和特点
1.1 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界定
对于个体废品回收者,只有大致的印象而没有严谨的定义。参考“个体户”、 “废品回收”、 “收破烂”等词汇的含义,个体废品回收者指以个人或户为单位,具备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能力,配备基本工具,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及销售的人员。其中,具备工商经营执照、有固定的经营场地、经过一定的培训的个体废品回收者,被称为“正规军”。而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个体废品回收者被称为“游击队”。
由于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的流动性、分散性等特征,对于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规模的精确统计十分困难。对于个体废品回收者规模的估算,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来自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或者行业主管部门;二是来自于供销社等传统的物资回收系统。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国家发改委等的不完全统计,2006—2016年,全国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人员数量由1000万人增长到1800万人,而2015年受到资源价格下跌、市场需求萎缩等影响,从业人员有所减少,目前约为1500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2015年,再生资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90家,从业人员约为18万人,平均每家企业120人。另据统计,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约13万家,如按照平均每家企业50人计算,企业从业人员约为650万人。据此粗略推算,我国个体废品回收人员规模约为850万人。
1.2 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特点
一般来说,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具有低门槛、高流动性、规模庞大、经营规模小、分散且管理困难等特征,一些相关研究也指出,整个群体教育程度不高、年龄偏大、来源具有区域性等。对于个体废品回收者来说,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2.1 具备一定的再生资源回收知识,但主要还是依靠个人能力和素质
不论是否经过培训,个体废品回收者对于有价值的再生资源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并且通过自我学习、经验积累,能够掌握再生资源的分类方法和不同类别再生资源的价格水平。但是,个体废品回收者从事回收业务,主要还是依靠体力、经营头脑、经验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再生资源回收知识较为浅显,易于掌握,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积累,并不构成独特的个人技能。
1.2.2 在相对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回收经营,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转移
个体废品回收者在选择经营空间时,通常会考虑运输距离、覆盖的社区数量、居民生活习惯、社会管理情况等因素,并且选择经常性地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开展回收业务。在物业、城管等部门加强管理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受限,或者竞争者加入等环境变化时,个体废品回收者能够快速地转移到其他区域。
1.2.3 经营模式简单,决策灵活
个体废品回收者一般以回收为主要经营业务,以一买一卖为经营模式,在简单分类、整理之后,将其出售给回收站或者再生资源企业,一般不开展破拆、提取等活动。个体废品回收者能够完成涉及到再生资源回收的全部业务,包括称重、鉴别、分类、捆扎、运输、买卖等,最大程度上节约经营成本,并具有高度自主性,可以灵活选择经营范围、经营品种、覆盖区域及买卖价格等。
2 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模型分析
2.1 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模型
个体废品回收者是否进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能否持续开展业务、会否退出或转作他行是个体废品回收者面临的基本选择,同时其在决策时会考虑一系列因素,如市场行情、回收渠道、居民和物业、社会管理情况等。将这些因素分为四类,分别对个体废品回收者构成动力、引力、阻力和压力,即得到简单的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模型为: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F(动力,引力,阻力,压力)
动力来自于收益,即从事再生资源回收活动能够赚取的利润。简单地说,只要收售再生资源有利可图,个体废品回收者就获得了愿意进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动力。
引力来自于比较收益,即选择从事再生资源回收而不选择其他工作能够获得的额外收益。比较收益决定了个体废品回收者会不会留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内,持续开展回收活动,而不转做其他工作,如家政、保安、建筑工人等。
阻力来自于环境约束,即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个体废品回收者在时间、地点、交通工具、场地、经营方式等方面遇到的限制。这些约束会增加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经营难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收益。
压力来自于竞争与替代,包括新的产业模式、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等。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压力之下逐步萎缩,直到其退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
2.2 个体废品回收者决策及影响因素分析
2.2.1 动力
近几年由于资源价格的波动,个体废品回收者的收益受到了巨大影响。图1对比了2008年和2016年的废铁、废塑料、废纸三大类再生资源的回收价格,这三类再生资源也是个体废品回收者主要收到的废品种类。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文中所用数据采集自Feijiu网和全国再生资源信息中心。废铁价格为2008年6月25日和2016年9月13日的江浙沪地区价格,废塑料为2008年6月25日和2016年9月13日广东地区价格,废纸为2008年1月和2016年 9月13日广州地区价格。从图1可见,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废铁跌幅大于70%,废塑料跌幅为 30%~50%,废纸则基本保持平稳。假设个体废品回收者每天回收的物品中,废纸质量占全部质量的50%,废塑料占40%,废铁占10%,2008年和2016年回收的总量不变,则个体废品回收者在2016年的收入则比2008年减少30%左右。收入的减少会直接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城市闲散人员等进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积极性下降,开展废品回收业务的动力不足。
2.2.2 引力
从事个体废品回收业务的人员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城市闲散人员等,他们通常可以选择的职业为家政、保安、建筑工人、服务员等,还有新兴的快递员、淘宝客服、月嫂等。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兴起,这些岗位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根据58同城发布的2015年中国蓝领就业大数据,2015年全国蓝领平均月收入突破4500元 。据家政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家政服务员工薪资平均为6000元左右,年薪超过7万元,已经达到蓝领工资水平 。而快递员收入由基本工资和提成构成,各地差异较大,从月薪2000元到上万元不等。但在网购日益发达的今天,快递员的岗位需求和薪资水平仍然处于增长趋势。这些新兴岗位的产生和兴起为待就业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大量分流了待就业人群。而原来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员,也趋向于利用原有积蓄,学习新技能,转而从事收入更高的职业。因此,再生资源回收对就业人员的引力进一步下降。
2.2.3 阻力
我国的城镇化率2011年已经超过了50%,2015年达到56.1% 。对于传统的走街串巷的个体废品回收者来说,城镇化趋势体现在更为具体的管理条款限制中。例如,规范化和公司化是2006年以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最为显著的变化,对于回收人员的“四统一”、 “六规范”等要求出台,很多个体废品回收者进入公司整编或挂靠管理。随着社区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个体废品回收者一般需在物业或居委会管理下进入小区回收废品,在社区门口堆放分拣的情况也受到管制和清理。三轮车、板车等是个体废品回收者的主要运输工具,在部分城市,无手续、不符合规定的三轮车禁止上路。一些城市还规定了废品回收必须采用指定车辆,并在指定时间内上路行驶。而且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很多废品集散地、回收站都在拆迁、转移,甚至彻底取缔。在这些阻力下,个体废品回收者的经营成本在不断上升,经营空间在逐步缩小,经营链条也逐步残缺或被新的产业模式代替。这些现象可以说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产业化、现代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体废品回收者群体逐步萎缩的重要原因。
- 上一篇:常用的废旧钢铁回收知识 2018/8/29
- 下一篇:废有色金属的回收与加工处理 2018/8/27